“在这件事上花钱不用犹豫!”武汉这家企业平均每月新增一项专利_糖果机械_爱游戏app全站官方下载_客户端

“在这件事上花钱不用犹豫!”武汉这家企业平均每月新增一项专利

时间: 2024-06-20 20:37:55 |   作者: 糖果机械

  在武汉艾科滤膜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,除了各种化学试剂、大大小小的仪器设施,还有一个特殊的储藏间,里面堆放着15台陈旧泛黄的机器和100多个零部件。“这些都失败的样品,我们不舍得扔,算是研发过程中的纪念品。”16日,公司研发总工程师丁愿辉带着长江日报记者参观时介绍。

  谈起在公司的十余年研发技术生涯,丁愿辉提起了董事长陈泉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:“有了方向就去探索,就算失败了我们也高兴,因为技术‘动’起来了,而不是停滞不前。”

  正是在这种宽松的创新环境下,该公司近三年每年都要新增15项专利技术,平均每个月都至少会有一项专利问世。凭借突出的技术优势,公司于2023年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

  武汉艾科滤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,总部在江岸区岱家山瞪羚企业加速器内,是一家研发生产膜产品、膜设备和水处理集成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,产品应用在工业废水、市政污水等环保领域。

  在公司里有一个温馨的暖色调分享房间,里面有鲜花、抱枕和糖果……丁愿辉和记者说,每当遇到困难或失败,他们这个10人的开发团队就会围坐在毛茸茸的地毯上,相互诉说着各自的想法和心事。

  最让小组成员印象非常深刻的,是储藏间里放在一起的3台废弃整机设备。这是为提升生产线机械化程度,技术团队研发失败的自动切头设备。“这3台设备都是用来试验切割膜丝和组件的,为了研发这款自动切头设备,我们当时已经花了半年多时间,失败了三十多次,其间更换过20多种刀头。”丁愿辉回忆,此时,小组成员几乎陷入了绝望。“失败的次数越多,团队伙伴们的心理包袱越重,灰心的同时,也担心继续实验会耗费更多的资金和人力。”

  就在大家纠结要别的时候,企业技术负责人杨安钧邀请团队来到分享间,大家一起畅所欲言。“继续试下去如果还是失败怎么办?”“努力半年多了,还是没有做出来,还继续投入吗?”……

  面对大家的担忧和沮丧,杨安钧却表示:“创新本来就是不断试错和探索,你们别害怕失败,只管大胆去尝试。”

  为了缓解团队心理上的压力,公司组织并且开展体育活动,让大家在休闲娱乐中放松身心。随后,公司又给予他们一段缓冲期,“等他们整理好心态、梳理好思路,再重新出发”。

  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整后,技术团队提出从零部件的精密性方向来进行突破。但由于此类零部件耗资过高,且并无完全把握,大家还是有点担心。

  然而,得知技术团队的想法后,杨安钧立即拍板:“买!在技术上花钱不用犹豫。”

  又过了3个多月,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自动切头设备终于被研发出来,并成功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,顺利地投入工厂生产线上使用。

  丁愿辉至今仍为此感到激动:“正是这种对失败的宽容,对技术人员的信任理解和支持,才让整个团队始终充满信心和活力。”

  企业董事长助理罗萍向记者介绍,公司近5年的研发费用都占总营收的7%以上。“在膜行业,技术创新是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关键。我们营造好内部的创新环境,才更能激发出人才的创新动力。”在技术团队的努力下,公司每年都有专利技术转化为新产品、新设备,并拉动出售的收益年增幅达到25%以上。

  记者见到工艺工程师佘进时,他刚从福建的下游工厂考察回来。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在这方面,公司从不计较花费,总是鼓励我们多走出去看看,去上下游企业及别的行业考察学习。”佘进说,正是这种频繁外出“取经”,让研发团队常常收获到技术启发。

  2021年年初,佘进在走访一家面粉厂时,看到生产线上拌料机自动配比、投放粉料,便萌生了将此类设备应用到膜丝原材料调配上的想法。“当时,市面上还买不到直接用在膜行业的自动配料设备,传统的人工投料不仅作业强度高,调配的精度也存在着不确定性,急需用自动化设备来替代。”

  随后的两个多月里,佘进和同事又相继走访了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的多家食品加工公司,向当地研发人员“取经”。他们参观食品加工生产线,重点了解了粉料计量、输送、自动投加等关键技术控制点。

  “创新研发不能‘闭门造车’,我们从始至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,走出去学习新方法和新思路。”佘进说,通过学习别的行业成熟的技术点,研发团队少走了不少弯路。回到武汉后,团队结合生产线实际的需求,将所学转化到技术方案中。

  历经多次测试和调整,团队最终成功研发出合乎行业需求的配料设备。6个月后,团队申请的相关实用新型专利也获得授权。

  据了解,像这样的考察学习,公司的每名技术人员一年都要外出20多次,公司每年花在这方面的经费达到50万元。杨安钧却认为这十分值得:“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回来后,会形成考察报告,一个人出差,带动的是整个团队的认知进步。”

  “外出学习考察,不仅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,创新成功率也极大的提升。”杨安钧介绍,近年来,团队研发的膜产品相继攻克了除热原、实现强碱回收、清洗有机物等技术难点。

  “在我们公司,技术人员已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:只要想到了迭代产品或设备更新的‘金点子’,就立马进行实验,取得成功后,再将其撰写成专利,并应用到具体项目上去。”杨安钧说,在岱家山瞪羚企业加速器知识产权服务专员的辅导下,通过专利挖掘、专利微导航等方式,公司已累计获得88项知识产权授权。

  “失败是成功之母,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,而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寻找成功之门。”杨安钧说,只有对失败足够宽容,给予技术人员更多的支持与激励,他们才可能轻装上阵,释放更大的潜能。